都市日報「有晴天地」10月號

2015年10月2日:走在保育最前線


「保育」兩個字不再是新鮮或陌生的概念。隨着社會經濟發展及文明進步,我們目光漸漸放遠至經濟發展以外的領域,人類發現過分競逐大自然資源的惡果,就是地球未必可持續發展下去;逐漸醒悟到保育大自然的迫切性,開始探求與天地萬物共存之道。

在過去十多年的推廣成果下,保育不再被標籤為與發展對立的思潮或代名詞;正演化為一項令公眾明白,由平衡環境、經濟、人類發展的三環互扣理念,並進入尋常百姓家的生活裏。追本溯源,科研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科研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教育方面,不但喚醒公眾認知議題,更可潛移默化、推動人類的保育行為。

雖然社會愈來愈重視,但保育工作仍是任重道遠,尤其是投入保育行業的年輕人不足,成為推廣工作的瓶頸效應。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對此問題相當重視,早在2005年起推出「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迄今共資助281名本港大學生前赴亞洲區內超過10個國家,參與多達121項野外考察活動。藉着親身參與和前線保育工作的體驗,我們鼓勵更多大學生投入保育行列,同時激發年輕人對生態保育的使命。

實地考察工作並非easy job,每個保育的小成果,可能來自無數次沉悶的等待、和重複的工作中沉澱而來。長遠而言,生態保育不限於努力維持物種種群的數量,亦是爭取人類活動和環境之間尋求平衡。在探索的過程中,同學慢慢體會到受影響物種與當地社區保持着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以及保育物種與民生之間的微妙「鬥爭」。

無疑我們未必都能逐一解答上述問題;但我深信,親身走上前線體驗,必能堅定學生為保育發力的心志;更進一步反求諸己,堅立信念,貫徹對保育的熱誠。今日的疑問或不易解決;然而年輕人未來在保育路上揮灑汗水,仍可不懈尋找答案。

 

2015年10月9日:保護海洋 回收做起

明明如月,萬家團圓。中秋節那天,大家都欣賞到今年特別大的月亮吧。往年賞月佳節的主角是圓月和燈籠;近年已變成了熒光棒佔主導地位,殊不知這為大自然帶來大量垃圾和生態災難。

熒光棒外殼由塑膠製成,內含有毒的發光化學物質。由於它難以被回收和重用,用完一次後,絕大多數被送往堆填區或隨處棄置。若處理不當,熒光棒內有毒化學物質可能滲漏,造成環境污染。如果被野生動物誤食,毒素可能進入食物鏈,造成一連串生態災難。

塑膠由合成樹脂組成,有不同特性和功用,無疑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不過,塑膠垃圾難以降解,形成大量固體垃圾,遺下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加重堆填區的負擔。若然廢膠落入海中,如被海洋生物誤食,也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

要保護海洋,首先要減少使用塑膠,從源頭減廢,盡量減少製造海洋垃圾;如必須使用,則務必回收。回收時要將不同類別的塑料分開,並先洗淨以方便處理。塑膠回收的工序繁複,花費大量資源如水、電、人手、專門機器等。大多數塑膠製品皆由多種部件組合而成,分選步驟需以人手進行,因此,源頭減廢才是治本之道。

為鼓勵市民保持海岸清潔,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攜同其他策略性夥伴,共同推出「育養海岸」計劃,在香港34個海岸生態地點進行生態及海洋垃圾調查。保育基金專注負責三個馬蹄蟹的主要棲息地水口灣、白泥及下白泥的清理及調查。我們發現,泥灘上竟然有多達62個不同物種,反映泥灘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可惜,調查同時發現大量以塑膠為主的海洋垃圾,影響整個生境及當中賴以為生的多個物種,可見回收和減廢已經刻不容緩。

此外,保育基金響應今年「生物多樣性節2015」,將於10月10日於水口灣舉辦清潔泥灘活動,為馬蹄蟹打造更理想的生長環境,活動詳情可參閱保育基金的FB或網站。為了全港市民珍愛的海岸及海洋生物,相信你必願意為源頭減廢多做一步,為海岸清潔多走一步。

 

2015年10月16日:「鱟」會有期

人於天地間,與萬物共生,同享甘露。由宇宙洪荒開始的歷史長河裏,人類出現至近代文明急速發展,其實猶如曇花一現。可惜的是,我們的智慧為人謀求福祉時;亦為環境和某些物種帶來傷害和遺憾。

生態保育工作不單要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境和物種棲息地,同時要社區教育、宣傳並舉,鼓勵更多持份者參與,利用各自專長,各司其職,方能有效推進保育。例如2009年起,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透過「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在老師指導下,讓中學生於校園培育馬蹄蟹,然後將牠們放歸野外自然繁衍,迄今成果令人鼓舞。因此,今年我們決定推出「馬蹄蟹企業保母計劃」 ,讓企業員工體驗培育「萬年活化石」的趣味,向在職人士推廣海洋保育信息。太古地產已率先加盟為首間參與計劃的企業,攜手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任務,該企業招募了超過80名愛心大使化身馬蹄蟹保母,貼身照顧由城市大學人工繁殖的馬蹄蟹。

馬蹄蟹生命開頭的十數年在泥灘的潮間帶度過,其後會改往淺水區生活。繁殖季節期間,馬蹄蟹趁潮漲時回到泥灘聚集交配和產卵,雌性每次能產下6至12萬粒卵子;可是野外存活率卻只有萬分之一。我們推出「馬蹄蟹企業保母計劃」,希望企業員工親身照顧馬蹄蟹,見證牠們成長,過程中體會保育的重要性;此外,更爭取提高馬蹄蟹於野外的存活機會,保護本港泥灘的生物多樣性。

今次的計劃成功將生態保育融入企業員工之中,由他們將這些重要信息帶給家人和朋友。上周六,一群太古地產的員工和馬蹄蟹保母帶同家人到下白泥,將長大了的馬蹄蟹放歸野外。我期待更多市民跟隨他們腳蹤,熱誠參與保育活動,讓馬蹄蟹茁壯成長。

 

2015年10月23日:祝融之禍

適逢重陽、秋意正酣,正是登高追遠之時。漸入深秋,人為疏忽及風高物燥下,每年都發生山火。山火威脅生命和財產之外,更會破壞自然生態,令野生動物失去棲息地。與香港隔着南海相望的印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當地森林常遭祝融蹂躪,無論是住民和當地物種都大受其害。

最近受火災牽連的Sabangau泥炭沼澤森林位於婆羅洲南部加里曼丹省,因土壤長期浸水,枯葉和其他有機物未完全分解,累積成厚厚的酸性泥炭層。本來土壤含水量極高,應該保護森林免除火舌;不過,人類大量砍伐樹木,抽乾土壤以利耕作,易燃的泥炭 (即草煤)層 成為最佳燃料,火種乍現,火勢就一發不可收拾。

Sabangau的泥炭層經過無數年慢慢形成,森林慢慢演化為獨特的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例如擁有現存最大的婆羅洲紅毛猩猩種群,目前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牠們面對森林開墾、濫伐樹木,人類改種其他經濟效益較高的如棕櫚樹;或大規模農地擴張和基建工程等棲息地流失問題。大火不但摧毁牠們的家園,更影響到當地保育工作。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於2015年度撥款資助印尼紅毛猩猩保育組織Orangutan Tropical Peatland Project (OuTrop) 為期三年的婆羅洲保育項目;包括協助撲滅火種、堵截非法伐林、興建水壩增加土壤含水量、植樹重建生態,以及監察當地森林及婆羅洲紅毛猩猩種群狀況。OuTrop夥同當地大學及專家推進該項工作,並協助當地森林工作人員提升管理能力。

身在香港,你可多留意食物及清潔用品標籤,減少購買含棕櫚油產品,或支持那些承諾可持續發展棕櫚油生產商的產品,減低因為種植棕櫚樹而破壞紅毛猩猩家園的推動力。秋風送爽,郊遊登高之時請記得保護環境,小心處理還未熄滅的火柴、煙蒂和香燭冥鏹等,大家都為保育多走一步。

 

2015年10月30日:泥灘尋鱟千百度

上周六,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連同多個機構的專家、以及300位學生在大潭篤展開首次香港生態速查,目標在30小時內力圖找出不同物種,既了解該區生態狀況,也加深公眾認識香港的生物多樣性,提高保育意識。

大潭篤在港島南區,擁有物種高豐富度的生境,庇護着港島最後一片紅樹林。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保育基金在大潭篤首次發現年幼圓尾鱟,也是我們首次於港島區發現圓尾鱟!當天烈日當空,保育基金團隊卻要金睛火眼,在廣闊的泥灘上尋找頭胸甲寬度只有約3厘米的年幼馬蹄蟹。團隊憑着專業知識,根據沙泥質地估計年幼馬蹄蟹可能出沒之地,捕捉潮退後但沙泥仍比較濕潤的時刻,方能找到3隻年幼的圓尾鱟。對保育界來說,這次成果絕對是一支強心針,也算是大自然回饋我們多年工作的一份小禮物。

馬蹄蟹是泥灘的旗艦物種,牠們依賴泥灘的軟體動物為食糧,可說是泥灘生態健康的活指標。透過推廣保育馬蹄蟹,保護牠們的育幼場——泥灘,透過保護其他居於泥灘或依賴泥灘生活的物種,維持其生物多樣性。未來保育基金會克盡己任,繼續保育馬蹄蟹;然而,單憑我們努力,仍未能清楚得知每個馬蹄蟹的棲息地。我們非常需要市民或漁民通報,蒐集更多關於馬蹄蟹出沒的數據,深入調查本港其他可能是馬蹄蟹棲息的地點。適合馬蹄蟹棲息和產卵的泥灘不多,要保育馬蹄蟹就必先養育泥灘。我誠邀大家與我們攜手保育馬蹄蟹,切勿以鹽引蟶子或摸蜆,保持泥灘清潔,讓馬蹄蟹在更健康的環境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