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保育基金自2006年5月開始,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合作,跟進香港水域內的鯨豚擱淺個案。而海洋公園獸醫和海洋哺乳動物團隊亦為「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提供技術支援。行動組在收到鯨豚擱淺的舉報通知後,會儘快趕達現場,根據屍體的新鮮程度,即場或在海洋公園解剖擱淺鯨豚的屍體,並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如果鯨豚為活體擱淺,保育基金會與漁護署及海洋公園研究營救方案。
除了成立和管理全港唯一的「鯨豚擱淺行動組」,保育基金更一直參與政府「海洋哺乳類動物存護工作小組」的工作,定期與社會上不同界別的關注人士會面,當中包括海豚研究員、科學家、漁民代表和政府部門代表。保育基金會報告擱淺個案的資料,並與小組成員交流香港鯨豚的保育近況,向政府提供意見,以幫助漁護署檢討香港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的護理計劃。
雖然大部分的鯨豚擱淺個案都屬屍體發現,但千萬別輕視鯨豚屍體的重要性!透過解剖和樣本化驗,我們能夠從鯨豚屍體上獲取很多重要資訊:
為了更有效地了解在香港水域內擱淺鯨豚的死因,並提高診斷死因的準確度,保育基金自2014年4月開始,與香港城市大學 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 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博士展開合作,在進行傳統解剖前,為在香港擱淺的鯨豚先進行影像解剖。影像解剖以電腦斷層掃描及磁力共振掃描的技術,為鯨豚屍體中的器官及組織重建三維(3D)影像,用作診斷其創傷、病變、腫瘤、各種炎症、感染以致骨折等等,這能獲取初部、甚至是額外的資訊,補充傳統解剖的不足,進一步了解擱淺鯨豚的死因。
行動組工作
「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的成員包括保育基金的科學團隊、顧問獸醫和保育助理。行動組會隨時候命到本港任何一處地方跟進海洋生物擱淺的個案。另外,海洋公園的海洋哺乳類動物部、水族部及獸醫團隊,亦會因應擱淺物種的情況而提供相應的支援,如為新鮮的擱淺屍體進行詳細解剖,或營救活體擱淺的海洋生物。
擱淺個案及數字
現時珠江口的中華白海豚種群約為2,500條,當中包括香港的種群;而在香港及鄰近水域約有200條江豚。香港近年每年約有20至50宗鯨豚擱淺個案,絕大部分都是於香港水域棲息的中華白海豚和江豚,只有少數屬於其他鯨豚品種。但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難以確認死因,故當中只有約一成的個案可確認死因。
自 2006 年起香港鯨豚擱淺個案統計:
香港鯨豚受到的威脅
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當中只有約一成的個案可確認死因。綜合多年的數據,保育基金總結出香港鯨豚的三大主要死因:
遭漁網或漁具纏繞 鯨豚因被俗稱『鬼網』的棄置漁網或漁具纏繞致死是常見的死因:曾有中華白海豚懷疑因頭部及尾部被5個共重3.5公斤棄置的漁具纏著而引致死亡;亦有年幼的江豚可能因尾部被漁網纏繞,以致無法上水呼吸而溺斃。「鯨豚擱淺行動組」進行解剖時亦曾於鯨豚的胃部發現漁鈎,可見胡亂棄置漁具會對鯨豚造成威脅。其他海洋生物如被『鬼網』纏繞後無法掙脫,都有機會造成死亡。 |
|
遭船隻撞擊 部分鯨豚屍體被發現時傷痕纍纍或有嚴重創傷,懷疑曾遭船隻撞擊:曾有江豚屍體在被發現時失去頭部或下半身,有可能意外被船隻的螺旋槳切去或受其他人類活動影響。另外,行動組或海洋公園獸醫為擱淺海豚進行解剖時,曾多次在海豚的胃部發現未被消化的魚,證明牠們尚有覓食能力及於死前曾經進食,而非因病而影響活動能力,極有可能因意外創傷而引致突發死亡。 |
|
感染 肺炎、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等亦為常見的死因。雖然大部分的海豚擱淺個案都未能確認死因,但在屍體上所抽取的化驗樣本,有助保育基金、政府及其他研究中心進一步了解附近水域的健康狀況。現時保育基金積極提供樣本與多個機構合作,包括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擱淺鯨豚所患的疾病、香港城市大學研究珠三角的中華白海豚及江豚過往及現時的食物來源、棲息地及所面對的污染問題,以及中山大學研究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及江豚的覓食習性、基因關係及年齡等。 |
你如何幫助
|
|
---|---|
熱心舉報
|
加入基金之友 |
負責任的觀豚 |
愛護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