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穿白短褲的「洋葱頭」
亞洲地區有不少珍稀物種,德氏烏葉猴就是其中之一。牠們樣子趣怪,看後令人難忘。德氏烏葉猴尾巴長長,頭頂毛髮直豎,儼然是個「洋葱頭」!牠們出生時竟然是橙黃色;長大後毛色卻變得烏黑。其次,遠看牠們似是穿了米白色短褲,因為從腰部至大腿外側毛色呈米白色。
德氏烏葉猴是越南獨有物種,現存僅有兩百多隻,剩下八個細小族群、生活在碎片化的棲息地,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極度瀕危」級別,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之一。1990年代牠們還有約320隻的數量,散布在19個族群中。可惜的是,敲起警鐘仍未能警惕人類濫殺濫捕的行為,在短短20年間,牠們數量銳減百多隻,其中十個棲息地已不見其蹤影,估計當中五個族群的數量只有數隻。最大族群數量也少於140隻,苟存於一個全面禁捕的自然保護區中;科學家估計,未來只有這個族群可僥倖繁衍下去。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於2013至2015年資助法蘭克福動物學協會,在當地的11個棲息地考察,發現牠們夏季時雖在不同地域作息;但冬季來臨時有避寒的習慣,通常躲在石灰岩的洞穴或縫隙休息,因此研究員集中在冬季實地考察。由於石灰岩地貌險要,而德氏烏葉猴通常藏身於濃密叢林中,一般人難以目測觀察,研究隊伍因此需訪問當地原居民查詢德氏烏葉猴有關習性,並於懸崖底部蒐集牠們糞便,透過基因測試技術來辨別不同個體。
法蘭克福動物學協會早於2011年起將三隻人工飼養的德氏烏葉猴放歸大自然,成功補充野外種群數量。此外,他們致力擴大保護區範圍,還游說將保護區的規格提升至國家公園層次,爭取更大力量來保護這珍稀物種
2015年8月14日:讓野猴回歸野外
上周末是炎熱的立秋,雖然秋意未濃,但估計讀者開始野外郊遊活動了。凡到訪過獅子山或城門郊野公園的旅客,往往看到不少野生猴子種群,牠們因為過去受到遊人餵飼而令數量大增。目前金山、獅子山及城門三個郊野公園共有22個猴群,共有約1,600隻,最大的猴群逾250隻。
漁護署於1999年期實施禁止餵飼野猴的法例,以鼓勵野猴回歸郊野覓食天然食物。然而,市民非法餵飼,部分野猴亦習慣性向人討食,於是人猴間衝突的消息仍不絕。我們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扮演了平衡人猴之間衝突的重要角色,自2009年起受漁護署委任,我們為雌猴進行內視鏡微創輸卵管結紮手術;並於2014年為雄猴進行輸精管結紮手術。這兩項絕育計劃,已成功將本港野猴出生率由2009年的逾6成降至近年低於3成。該計劃的目標,就是為上述三個郊野公園內至少八成的雌猴進行絕育手術,控制猴群數量以減低人猴衝突的機會。
OPCFHK特別派出兩位生態調查員每天數點野猴數量,了解牠們棲息地範圍與作息形態,以及族群數量和出生率等數據。每兩周在野外設置大型捕猴籠,由獸醫為野猴注射麻醉藥並檢查身體,杜蟲及注射瘋狗症疫苗。這種內視鏡微創絕育手術過程只需4至7分鐘,僅針對青年和成年的野猴,可令牠們永久絕育,但仍保留野猴完整生殖系統可正常交配。我們並在牠們胸口附近紋上代表不同猴群的紋身,當野猴在麻醉藥力消退後再放歸野外。
野猴移居本港淵源流長,在1920年代興建水塘時,由於植物「馬錢」遍布水塘範圍,有機會污染水源,所以港英政府當年引入愛吃馬錢的猴子。猴子當年為港人解決民生問題,我們今天怎能以怨報德?讓我們下決心,由今天開始,立志締造人猴和諧共存的環境。因此,我們別忘了郊遊時不要餵飼野猴,避免在野猴前進食,或攜帶背心膠袋,讓野猴真正地在大自然環境下安穩生活。
2015年8月20日:燕鷗離巢的神話
上周讀者也許察覺到一則鳥類保育界的重大喜訊,就是曾被認為已絕種60年,數量少於50隻的中華鳳頭燕鷗,在香港及內地保育團體攜手努力下,於今年繁殖季節招引了至少52隻中華鳳頭燕鷗聚集,令該種群估計數量顯著上升至接近100隻。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聯同香港觀鳥會及國際鳥盟近日宣布,第三年的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恢復計劃非常成功,除了有破紀錄數量的燕鷗到韭山列島的鐵墩島繁殖,竟然錄得至少16隻幼鳥離巢回歸野外!研究員已經連續兩年在5月至8月初駐守島上,監察牠們的繁殖行為,在今年8月4日,20位來自內地及美國的專家為31隻鳳頭燕鷗繫上不同編號的足旗,協助研究者稍後在繁殖地或越冬地識別個別燕鷗。
OPCFHK自2008年起撥款,支持國際鳥盟保育中華鳳頭燕鷗的工作,包括向學生及公眾進行教育及宣傳切勿撿拾鳥蛋的信息;舉辦研討會;開展修復棲息地及招引海鳥繁殖等工作。其實,這個種群恢復計劃之目的不限於保護中華鳳頭燕鷗,背後目標更為了恢復中國沿海日漸消失的海鳥種群,並鼓勵更多跨國或跨地區之間的合作,共同喚起亞洲地區對燕鷗和其他海鳥的保育精神。
OPCFHK今年資助國際鳥盟開展長達三年的計劃,繼續監察韭山列島的種群,並開展中華鳳頭燕鷗的遷徙研究和印尼東部潛在越冬地的調查。在2014及15年,我們贊助了三名香港大學生參與研究員陳承彥先生的野外工作達兩周,見證我們在保育中國海鳥任務上的歷史里程。透過這些畢生難忘的實地體驗,我希望能激發更多年輕人參與保育工作,讓更多保育人員新血加盟,齊心為本港及鄰近地區的跨地域保育工作發揮所長。
2015年8月27日:上天厚賜豐富物種
香港在世界版圖上猶如滄海一粟,只是無足輕重的一點;但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彈丸之地卻擁有悠長的海岸線、山巒起伏、平原幽谷、從西面的鹹淡水交界的珠江口至東面磅礴的太平洋、無數小島星羅棋布,這一切造就了優越的地理條件:森林、河溪、紅樹林、岩岸、珊瑚礁等多元化的生態環境,承載着逾萬種不同物種繁衍其中,例如盧氏小樹蛙和曲翅螢更是香港獨有的品種。
上天厚愛,賜給本港市民如此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着多樣生物聚居於這一點,大家要感恩和珍惜。對此,特區環境局及漁農自然護理署近日聯手本地大學、民間組織及綠色團體,合辦為期三個月的第一屆<香港生物多樣性節2015「愛.識 自然」>活動,提供逾120項展覽、講座、工作坊、生態旅遊、比賽、義工計劃等活動,希望喚起公眾珍惜和實地體會生物多樣的重要性。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多年來關注亞洲野生生態的保育工作,盡力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生境。除了資助保育研究及生態環境修復等工作,OPCFHK也和本港不同機構合作,舉辦各類活動,努力提高市民對生物多樣性和保育工作的意識。例如今年10月及11月,我們主辦「基金之友-泥灘考察及清潔活動」和「基金之友-中華白海豚考察之旅」,歡迎關心保育的市民熱烈參與。當然,小學生的參與也不可或缺,他們可在11月底前參加<「我」的理想家園繪畫比賽>。參賽小朋友要代入海洋動物的視覺,用牠們的角度描繪自己的理想家園,藉着繪畫來認識海洋生物的世界(childrenart.org/hk/blog)。
香港生態環境的保育工作任重道遠,有賴各位具專業知識的熱心人士默默支持,攜手守護這個珍貴的生態寶藏。在今屆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節,我們誠邀每位市民踏出第一步,來認識、珍惜本地物種,加入生態保護行列,一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