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有晴天地」5月號

2015年5月7日: 天佑尼泊爾

日前尼泊爾發生的8.1級大地震,造成數以千計人命死亡,過萬人受傷,處處頹垣敗瓦,災情甚為嚴重。由於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今年在尼泊爾當地支持兩個研究項目,分別為保育當地的中華穿山甲及孟加拉虎 (又名印度虎),所以保育基金緊急聯絡兩位正身處當地的主要研究員,幸好得知他們與研究團隊,及他們的家人都平安。其後我們一直與他們保持緊密聯繫,爭取了解當地災情及他們最新生活情況,如有需要,我們將會盡量調配資源給予援助,協助他們渡過這一劫。

話說回來,或許大家會感到奇怪,怎麼在尼泊爾保育以其他地區為名稱的動物? 因為尼泊爾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不少罕見物種的棲息地,讓周圍國家的稀有物種得以存活下來。除了包括上星期提及的中華穿山甲,還有被列為「瀕危」的孟加拉虎,都是極具生態保育價值的物種。孟加拉虎是目前全球僅存六個野生虎亞種之一,估計野外數量少於2,500隻。牠們的足迹曾一度遍及尼泊爾,但現時僅餘176隻在數個孤立的棲息地生活。再者,牠們正受到不同的人類活動所威脅,牠們的棲息地遭到人類破壞之外,殘忍的人類為獲取牠們身軀來製成標本,底利用牠們身體不同部分器官如虎骨、虎鞭等,暗地裡製作成傳統藥材,由於越南、內地和台灣的需要催促下,孟加拉虎這物種正處於危在旦夕的邊緣。

自2010年全球老虎分布國與其他國際組織,聯合公布一項全球老虎復興計劃,希望於2022年將野生老虎的數量提升至6,000隻,尼泊爾政府便一直密切監察當地老虎的數量、密度和在區內的活動情況。可惜的是,由於當地一直缺乏有效的社區教育計劃,讓捕獵野生虎的非法活動依然猖獗。我們保育基金所支持的研究項目,正是要提高當地人對老虎保育的關切,企圖減少當地人與老虎間的衝突。

當然,目前的首要工作還是救災。古語說,衣食足然後知榮辱;何況當地居民深陷斷水斷糧,親人失散的境地! 在此,我希望大家繼續為尼泊爾送上祝福!

2015年5月14日: 讓「性情中鳥」安居香港

上周日是母親節,大部分市民都和母親及家人共敘天倫,度過一個充滿溫情的周末。作為母親的我,今年收到小兒子送來了非常貼心的小禮物,再加上一句「媽媽,我愛您」,已令我感動萬分。可惜的是,並非每位母親都可與子女團聚。就在母親節前夕,網上傳來新聞,有市民拍攝到一名男子於本月初,爬上薄扶林區的樹木,懷疑他從巢裡偷走一對待哺的雛鳥,轉手到雀鳥市場圖利,這消息令愛護動物的人都感到氣憤。

目前全球的小葵花鳳頭鸚鵡數量僅餘7,000隻,被國際組織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陰差陽錯,香港竟然擁有全球最大的小葵花鳳頭鸚鵡的野外族群! 由此可見,香港市民的保育責任重大。歷史充滿意外和曲折:由於七、八十年代時,包括很多香港人喜歡飼養雀鳥,令牠們被大量捕捉、引致在印尼祖居地的族群數量急跌。牠們被迫送到全球各地做寵物交易,反令牠們大量移居此地,奇妙地讓本港成為牠們的最大野外鳥群棲息地。當你遊覽於港島西面樹林和公園,例如香港大學附近和香港公園,也許發現過牠們的蹤影,或聽到牠們的呱噪叫聲。更有意思的是,牠們原來是「性情中鳥」,一生對伴侶不離不棄。雄性鸚鵡更不時送給伴侶一些種子和食物等小禮物,非常「體貼」。

與其他極度瀕危物種相若,近來牠們的棲息地大幅減少,被大型伐木和農業活動發展所破壞。我們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於2013年資助印尼的保育團體World Parrot Trust,加強監察小葵花鳳頭鸚鵡的野外數量,並教育當地人急需保育雀鳥,希望擴牠們的生存空間;誰料在本港,牠們竟然被人非法捕捉,令這鸚鵡的家族面臨骨肉分離!

本港的「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規定,香港區內所有野生雀鳥都受到保護,非法捕捉牠們其實是以身試法了。我們如果發現非法捕捉和交易野生的雀鳥,要立刻致電給漁護署或警方跟進。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要拒絕養殖非法捕捉的野生動物,對一必相關的貿易活動,也必須堅持「絕對零容忍」的態度!

2015年5月21日: 團促發生態威脅

近日股市暢旺,香港再次掀起觀看電視劇《大時代》的熱潮,大家討論當年魚翅撈飯的日子。歷史不會倒流;但當日如果我們力竭聲嘶,呼籲大家「拒吃魚翅、保護生態平衡」,相信還是無功而還。然而,經過多年來我們堅持保育野生生態,原來可移風易俗,扭轉「不可能」成為可能,近年本港食用魚翅的社會風氣大為改觀,印證我們的努力取得不少成績。

魚翅雖然是東亞地區的名貴食品,幸好的是2013年歐盟27個國家禁止割鰭棄鯊後,香港緊隨在政府宴會中停止食用魚翅,加上各種公眾宣傳活動奏效,令到2013年香港魚翅入口數量同比大跌35%。上月更有保育團體的調查顯示,約七成港人過去五年減少、甚至停止食用魚翅;去年從婚宴中剔除魚翅菜式的受訪者也增加至92%,都證明本港市民的保育意識大增。

可是世界是不停變化,鯊魚物種也而對新的威脅。原來天九翅分「鯨鯊翅」及「姥鯊翅」兩種,當中鯨鯊就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鯊魚,不過牠們卻只吃海中的浮游生物,非常溫馴!雖然多個國家已嚴禁獵殺及出售由牠們的魚鰭製成的「天九翅」,可是新的威脅卻來自人類旅遊活動的盲目發展。

鯨鯊外形龐大有趣,很多人都想近距離觀賞牠們。近年菲律賓的觀賞鯨鯊生­­態團迅速發展,當地村民以磷蝦吸引野生鯨鯊,讓各地遊客近距離欣賞。可是,不少遊客漠視管制,不顧安全靠近鯨鯊;隨著遊客和觀賞船隻數量大幅增加,不少鯨鯊被騷擾或被撞傷,牠們的自然行為也備受干擾。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資助的研究發現,菲律賓旅遊業正干擾鯨鯊的正常覓食和繁殖行為,例如村民慣常的餵飼,以方便旅客近距離觀賞沿岸的鯨鯊,其實改變了牠們原來的遷徙習性,可能威脅到整個鯨鯊種群的自然繁殖活動! 因此,大家需要醒覺,避免參與不負責的鯨鯊觀賞團;必須了解「觀鯨鯊守則」,例如不要觸摸牠們,保持4至5米距離觀賞等,立志當一個愛護生態的旅客。

2015年5月25日: 保育與發展如何平衡

我們不時從媒體中聽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育」之間的矛盾,其實,這也是全球都面對的保育問題,並非是香港這彈丸之地獨有的爭議。早前香港演藝學院有四位學生,獲得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他們遠越柬埔寨拍攝保育暹羅鱷的紀錄片,探訪了當地不少村民和暹羅鱷的棲息地。經研究和攝製之後,勾起學生們反思人類在「發展」和「保育」間應怎樣尋求平衡之道。

暹羅鱷的皮膚柔軟,曾是皮革的重要原料;但也成為致命之處,牠們曾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為全球最珍稀的淡水鱷之一,甚至牠們被認為已經絕種了。幸好有一個細小的種群在柬埔寨被發現後得以保育下來;後來因為鱷魚養殖場出現,才令非法捕獵的情況減少。目前,成年暹羅鱷在野外的數量僅存不足1,000頊,牠們仍然面對興建水壩等人類過度發現的活動所威脅。

柬埔寨為了提供城市新能源,在當地主要河道(同為暹羅鱷棲息地)興建多個水壩開拓水利發電資源。然而,水利工程往往令河流下游的水量減少,淡水生態系統連帶暹羅鱷的棲息地也遭到破壞,不但使牠們的繁殖率減少,更令漁獲下降,嚴重影響到水壩附近村民的生計。學生們的調查裹發現,受訪的當地村民認為,可利用大自然的資源來滿足基本需求,即使沒有水壩所提供的電力,也能自給自足,「與自然和諧共融」。

這引起學生們的反思,大部分城市人的共同點是「需要不多;但想要太多」,現有過剩的物資生活是否遠超於實際需求?是否太奢侈? 可否減少更換新一代的手機或添置潮流服務?但願我們也醒覺,反思在滿足物慾之時,也必須考慮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的平衡;追求經濟增長率的同時,也須思考代價是否太重? 會否犠牲了下一代人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