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距注射長效廣譜抗生素助受螺旋槳擊傷之中華白海豚康復

遙距注射長效廣譜抗生素助受螺旋槳擊傷之中華白海豚康復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繼續在大嶼山水域密切監察


圖一:得到漁護署同意,海洋公園的獸醫團隊於8月27日中午成功為該海豚遙距注射藥效能持續17天的長效抗生素,保育基金行動組及鯨豚生態研究所的成員亦在現場觀察有關行動。

 

(香港,2018年9月21日)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於8月25日接報在大嶼山水域發現一條受傷的成年中華白海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的「鯨豚擱淺行動組」(保育基金行動組)及海洋公園的獸醫團隊連日來一直密切監察該海豚的情況,並與漁護署保持聯繫及溝通,以便在漁護署的同意下,因應海豚情況的變化,為牠提供最適切的協助。考慮到該海豚的傷勢、它的整體狀況、環境因素以及參考過國際標準指引《岸上的海洋哺乳動物:處理擱淺動物的指引》後,結論是抗生素會對該海豚起正面作用,而且最好將牠留在棲息地。在漁護署的同意下,海洋公園的獸醫團隊透過飛標以微創方式為該海豚遙距注射長效抗生素以提升該海豚的免疫能力。

保育基金行動組和鯨豚生態研究所(Cetacea Research Institute)於8月26日分別到大嶼山西部水域觀察該受傷海豚,鯨豚生態研究所將拍得的海豚照片送交保育基金行動組及海洋公園獸醫團隊分析。根據觀察,受傷海豚的背鰭後方至尾部共有最少三處很深、呈V 形的橫向傷口,而且傷口邊緣銳利,相信是因船隻撞擊造成。

鯨豚生態研究所總監賈力誠博士 (Dr. Leszek Karczmarski) 亦提出相關專業意見,確認海豚的受傷情況嚴重,需要立即採取行動。香港城市大學客座助理教授葛展榮博士同意,延遲診斷和治療可能會引致病情惡化及併發症,包括神經受損甚至癱瘓,所以有需要為受傷海豚注射抗生素。他更指出這種外傷很大機會造成身體內的創傷,例如脊椎骨折,從而引致脊椎移位。

得到漁護署同意,海洋公園的獸醫團隊於8月27日中午成功為該海豚遙距注射藥效能持續17天的長效抗生素,保育基金行動組及鯨豚生態研究所的成員亦在現場觀察有關行動。

過去兩星期,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及鯨豚生態研究所一直密切監察受傷海豚的情況。該海豚大多於大嶼山西南部水域出沒,亦經常在來往香港及澳門的高速船航道中或附近流連。該海豚游泳時一般表現輕鬆,但當有船隻接近時便會主動迴避。

香港海洋公園獸醫總監馬伯樂表示:「海豚原先的傷口很深和範圍廣泛,雖然有些傷口已開始癒合,但其他傷口的表面和深層組織已明顯受到感染並已經腐爛。以我們的觀察,相信現時該海豚仍有能力自行在野外生存,我們決定把治療限於微創方式和風險低的遙距長效抗生素注射。傷口在注射抗生素後12天後雖然仍屬嚴重,但已有大幅改善,看得見的組織正在愈合。尾鰭附近的傷口非常深,極有可能影響牠的脊骨。現時,最大的風險是傷口有可能於抗生素的17天藥效期過後再次惡化,使海豚情況轉差,我們建議繼續觀察該海豚的健康狀況並在有需要時為牠提供治療。」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蔣素珊指出:「根據國際標準指引,要決定是否營救海洋哺乳動物,必須深入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團隊的後勤支援、環境因素、動物的狀況、團隊的安全,及護理設施和資源等。該海豚一直於大嶼山以西、船運繁忙的水域出沒,漁護署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會在天氣許可下繼續監察海豚的狀況。同時亦已呼籲附近漁船、船隻和漁民協助留意受傷海豚的情況。這次事件顯示,公眾對動物保育的意識、迅速的專業判斷與政府的支持,都是確保本地野生物種得到最適切保障的重要元素。」

今年截至9月10日為止,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與漁護署合力處理共35宗鯨豚擱淺個案,當中涉及江豚的擱淺個案高達25宗,而中華白海豚個案則有6宗。35宗個案當中,有高達18宗疑涉及鯨豚遭船隻撞擊,情況令人憂慮。本年5月,行動組曾處理一宗「一屍兩命」的江豚個案,成員抵達現場後發現懷孕江豚屍體的整個下半身已被螺旋槳切去及無法尋回。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助理科研經理黃偉浩博士表示︰「鯨豚擱淺個案持續高企的情況令人非常擔憂,而今年疑涉及鯨豚遭船隻撞擊的死亡個案及近日嚴重受傷的海豚已是一個警號。這些數字反映出現在有迫切需要立刻採取措施,以減低香港水域內的鯨豚受船隻撞擊的風險。」

黃偉浩博士續說︰「雖然約78%的鯨豚屍體在岸上被發現時經已嚴重腐爛,使我們難以確定船隻撞擊是其最後致死原因,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鯨豚上的撞擊傷痕愈來愈常見,顯示出船隻對香港出沒的野生鯨豚威脅已經不容忽視。因此保育基金將會積極與珠江口一帶的海上持份者共同制定最佳的應對措施,以防止類似中華白海豚遭船隻撞擊而重傷的悲劇重演。」

– 完 

 


圖二:受傷中華白海豚背部的傷口。 (攝於2018年8月25日)


圖三:受傷中華白海豚在接受長效抗生素注射後第一次被發現。(攝於2018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