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最新調查結果顯示 本地塑膠飲管使用量過去三年大減四成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最新調查結果顯示 本地塑膠飲管使用量過去三年大減四成

一次性塑膠餐具及容器用量卻錄得升幅      2544歲受訪群尤甚

(香港,2020610) 為配合「世界海洋週」,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公佈就即棄塑膠製品用量持續進行研究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自保育基金於2017年推出「無飲管運動」至今,香港每年的塑膠飲管用量大減四成[1],成績令人鼓舞。「無飲管運動」是保育基金發起的全城行動,旨在減少塑膠垃圾,保護本地海洋生態。

儘管塑膠飲管用量銳減,保育基金卻發現全港的一次性塑膠餐具及容器用量較往年上升,由去年平均每星期3.1件增至3.4件,相信與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傳播而實施堂食限制[2]及其他抗疫措施有關。調查結果當中以25至44歲受訪群組的用量升幅最為顯著,每星期使用高達3.85件[3]

保育基金主席陳晴表示:「2019冠狀病毒病爆發使2020年初至今的外賣訂單飆升。調查發現即使有五分之三受訪者惠顧本地外賣速遞平台時表明不需塑膠餐具,這些即棄餐具依然連同外賣食品送到。」

陳晴續稱:「雖然這些塑膠餐具可留待日後使用,但我們仍希望外賣速遞平台及其合作餐廳能盡量減少派送即棄餐具,合力打造更環保的餐飲體驗。只要大家稍為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便能從源頭減廢,發揮更大效用。保育基金的最終目標是推動全港市民停止使用所有一次性塑膠製品,實行『無塑』生活。」

保育基金發起的「無飲管運動」至今獲全港共接近1,800間餐廳、教育機構、企業及政府部門支持,實行「走飲管」政策,減少塑膠對環境的影響。為慶祝運動邁進第四年,保育基金今年將擴大社區關係工作,宣揚減用其他種類的一次性塑膠製品,尤其是即棄塑膠餐具及容器。

保育基金總監布文傑解釋:「用完即棄的塑膠飲管、餐具及容器似乎是非常方便的選擇,它們卻需要數百年才可降解為微塑膠。更大的問題是大部分塑膠最終會流入大海,使海洋生物及整個生態系統,包括人類受威脅。」

布文傑補充說:「事實上,保育基金資助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在印尼進行的一項保育研究[4]結果顯示,印尼的珊瑚礁鬼蝠魟亦有誤吞塑膠,證明人類棄掉的塑膠製品確實令海洋生物面對嚴峻威脅。」

鼓勵學校參加「無塑生活週」

為令年輕一代培養「無塑」生活習慣,保育基金誠邀本港學校參加「無塑生活週」,透過免費教材及教育講座,鼓勵學生更關注海洋污染問題。鑑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保育基金更推出「無飲管運動」網上學習教材供教師免費下載,支援網上教學。詳情請瀏覽https://www.opcf.org.hk/tc/community-education/plastic-free-living-week

「杯緣守護隊」新隊員上場

為宣揚「無塑」生活的好處,藝人湯盈盈及唐文龍、《香港小姐競選2018》友誼小姐陳靜堯及香港游泳奧運選手江忞懿化身成為「杯緣守護隊」新隊員,透過社交媒體及網絡,呼籲公眾一同實踐「無塑」生活。

-- 完 --


[1] 調查於2020年5月訪問了1,000名15歲或以上人士,結果顯示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4支飲管。將此數字乘以本港同年齡組別的總人數(4,846,876)及一年所有星期總數(52),相等於香港每年使用10億支飲管。在2017年的調查中,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6.8支飲管,由此推算每年使用量高達17億支。與三年前相比,飲管用量減幅最顯著的為女性受訪者 (53%) 及 45歲以上人士 (52%) 。

[2] 本地外賣速遞平台指出與2019年第四季相比,2020年第一季來自餐廳的查詢增長四倍,訂單增長兩倍。

[3] 調查結果顯示 15-24歲人士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2.9件一次性餐具及容器、45-59歲人士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3件、而60歲或以上人士每人每星期則平均使用2.5件。

[4] 保育基金於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資助了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在印尼進行了一項為期三年的「微塑膠對大型海洋生物的影響」研究。經過數年的糞便樣本採集、分析、觀察等,研究首次確定珊瑚礁鬼蝠魟會誤吞不同大小的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