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本地塑胶饮管使用量过去三年大减四成
一次性塑胶餐具及容器用量却录得升幅 25至44岁受访群尤甚
(香港,2020年6月10日) 为配合「世界海洋周」,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公布就即弃塑胶制品用量持续进行研究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自保育基金于2017年推出「无饮管运动」至今,香港每年的塑胶饮管用量大减四成[1],成绩令人鼓舞。 「无饮管运动」是保育基金发起的全城行动,旨在减少塑胶垃圾,保护本地海洋生态。
尽管塑胶饮管用量锐减,保育基金却发现全港的一次性塑胶餐具及容器用量较往年上升,由去年平均每星期3.1件增至3.4件,相信与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传播而实施堂食限制[2]及其他抗疫措施有关。调查结果当中以25至44岁受访群组的用量升幅最为显著,每星期使用高达3.85件[3]。
保育基金主席陈晴表示:「2019冠状病毒病爆发使2020年初至今的外卖订单飙升。调查发现即使有五分之三受访者惠顾本地外卖速递平台时表明不需塑胶餐具,这些即弃餐具依然连同外卖食品送到。」
陈晴续称:「虽然这些塑胶餐具可留待日后使用,但我们仍希望外卖速递平台及其合作餐厅能尽量减少派送即弃餐具,合力打造更环保的餐饮体验。只要大家稍为改变日常生活习惯,便能从源头减废,发挥更大效用。保育基金的最终目标是推动全港市民停止使用所有一次性塑胶制品,实行『无塑』生活。」
保育基金发起的「无饮管运动」至今获全港共接近1,800间餐厅、教育机构、企业及政府部门支持,实行「走饮管」政策,减少塑胶对环境的影响。为庆祝运动迈进第四年,保育基金今年将扩大社区关系工作,宣扬减用其他种类的一次性塑胶制品,尤其是即弃塑胶餐具及容器。
保育基金总监布文杰解释:「用完即弃的塑胶饮管、餐具及容器似乎是非常方便的选择,它们却需要数百年才可降解为微塑胶。更大的问题是大部分塑胶最终会流入大海,使海洋生物及整个生态系统,包括人类受威胁。」
布文杰补充说:「事实上,保育基金资助 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在印尼进行的一项保育研究[4]结果显示,印尼的珊瑚礁鬼蝠魟亦有误吞塑胶,证明人类弃掉的塑胶制品确实令海洋生物面对严峻威胁。 」
鼓励学校参加「无塑生活周」
为令年轻一代培养「无塑」生活习惯,保育基金诚邀本港学校参加「无塑生活周」,透过免费教材及教育讲座,鼓励学生更关注海洋污染问题。鉴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保育基金更推出「无饮管运动」网上学习教材供教师免费下载,支援网上教学。详情请浏览https://www.opcf.org.hk/sc/community-education/plastic-free-living-week。
「杯缘守护队」新队员上场
为宣扬「无塑」生活的好处,艺人汤盈盈及唐文龙、《香港小姐竞选2018》友谊小姐陈静尧及香港游泳奥运选手江忞懿化身成为「杯缘守护队」新队员,透过社交媒体及网络,呼吁公众一同实践「无塑」生活。
-- 完 --
[1] 调查于2020年5月访问了1,000名15岁或以上人士,结果显示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4支饮管。将此数字乘以本港同年龄组别的总人数(4,846,876)及一年所有星期总数(52),相等于香港每年使用10亿支饮管。在2017年的调查中,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6.8支饮管,由此推算每年使用量高达17亿支。与三年前相比,饮管用量减幅最显著的为女性受访者 (53%) 及 45岁以上人士 (52%) 。
[2] 本地外卖速递平台指出与2019年第四季相比,2020年第一季来自餐厅的查询增长四倍,订单增长两倍。
[3] 调查结果显示15-24岁人士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2.9件一次性餐具及容器、45-59岁人士每人每星期平均使用3件、而60岁或以上人士每人每星期则平均使用2.5件。
[4] 保育基金于2015年7月至2019年1月资助了Marine Megafauna Foundation 在印尼进行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微塑胶对大型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经过数年的粪便样本采集、分析、观察等,研究首次确定珊瑚礁鬼蝠魟会误吞不同大小的塑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