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聯手保護世界最稀有最瀕危的海鳥:中華鳳頭燕鷗

 香港觀鳥會、國際鳥盟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聯合新聞稿

中港聯手保護世界最稀有最瀕危的海鳥:中華鳳頭燕鷗
本港保育人士荒島守護「神話之鳥」
 

(2014年8月14日,香港)香港觀鳥會聯同國際鳥盟及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公佈恢復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的計劃獲得空前成功。為了保育有「神話之鳥」之稱的中華鳳頭燕鷗,我們連續第二年在浙江的韭山以「群居吸引法」招引燕鷗到來繁殖,在5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繁殖季節期間,最少有43隻中華鳳頭燕鷗在鐵墩島(韭山其中一個孤島)逗留,其中最少有20對在此繁殖,中華鳳頭燕鷗原本的數量不足50隻,今次我們成功招引到佔全球數量9成的中華鳳頭燕鷗到島上繁殖,並最少有13隻幼鳥於8月初成功出巢。這批剛出世的幼鳥加上在島上逗留的成鳥,刷新單次錄得最多中華鳳頭燕鷗的紀錄。對於這數量極稀少的雀鳥來說,是此保育計劃的成果令人非常鼓舞。

中華鳳頭燕鷗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的鳥類,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更被認為已經絕種,「神話之鳥」於2000年才再次在台灣馬祖被重新發現,而另一繁殖群亦於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島上再次被發現。自2011年起,國際鳥盟與香港觀鳥會(國際鳥盟成員)聯同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浙江野鳥會、象山縣海洋漁業局和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專家團隊合作,利用燕鷗模型和鳥聲播放等招引方法,於浙江韭山展開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恢復項目。

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恢復項目於2013年的燕鷗繁殖季節在鐵墩島上展開。鐵墩島是一個兩公頃大,位於象山縣韭山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的孤島。去年有一隻中華鳳頭燕鷗幼鳥出巢,但由於沒有作近距離的監測,有關繁殖群體的資料非常少。今年,來自香港的國際鳥盟亞洲部主任研究員陳承彥先生決定留守在這個無人小島,以確保燕鷗的繁殖不會受到其他因素威脅,並作近距離的監測及紀錄。陳先生在設備簡陋的小島上,不眠不休地守護著這種珍稀的雀鳥共三個月,即使遇到兩次颱風仍堅持留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超過9成的中華鳳頭燕鷗都被招引過來,並且安全地繁殖了下一代。

在這段繁殖季節中,研究人員收集了大量有關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生態學的重要數據,這些數據對未來的保育管理非常重要,更有助策劃更多恢復中華鳳頭燕鷗種群的項目。承接過去兩年的佳績,研究人員希望把招引項目擴大至舟山縣的五峙山,並與台灣的研究人員磋商在馬祖展開種群恢復項目。接下來,研究團隊希望能夠在鐵墩島、五峙山和馬祖三地同時實施視聽群居吸引法及優化生境,期望能建立一個中華鳳頭燕鷗繁殖地網絡。同時,為了解中華鳳頭燕鷗遷徙路線及越冬地,研究團隊亦提出了鳳頭燕鷗的環誌方案(在鳥腳上套上標有獨一編號的標籤)。

陳承彥先生高興地指出:「隨著我們逐漸知道更多有關在中國東部的鳳頭燕鷗的生物學及遷徙習性,加上設計周詳的外展計劃及教育項目,相信有助恢復鳳頭燕鷗以及其他海鳥種群。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個項目可以促進更多國際間的合作,推動亞洲區內燕鷗和其他海鳥的保育工作。」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蔣素珊女士表示:「保育基金多年來積極推動中華鳳頭燕鷗的保育工作。早於2008年,我們已撥款展開有關的保育項目;於2014年,保育基金亦撥款資助在浙江監察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種群的項目,並在當地進行社區教育工作。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很高興看見這「極度瀕危」的海鳥的生存漸露曙光。我們期望透過此保育項目啟發未來的保育工作者,為我們延續保育力量。今年,有兩位來自香港大學的學生參加了保育基金的『野外生態保育大學生贊助計劃』,親身踏上鐵墩島,參與陳承彥先生的保育工作。對學生而言,在荒島進行18天實地保育工作,以及見證中國海鳥保育邁向新的里程碑,絕對是畢生難忘的的寶貴經歷。」

這項目得到象山縣海洋漁業局、浙江省自然博物館、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日本地球環境基金、國家林業局珍稀與瀕危物種野外救護與繁育項目、太平洋海鳥組及國際鳥盟防止滅絕計劃資助者Mark Constantine的資助。浙江野鳥會提供後勤支援,令項目得以順利進行。至於招引所需的燕鷗模型及鳥聲播放系統則由美國漁業及野生動物管理局(野生動物無國界)項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