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连手保护世界最稀有最濒危的海鸟:中华凤头燕鸥

 香港观鸟会、国际鸟盟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联合新闻稿

中港连手保护世界最稀有最濒危的海鸟:中华凤头燕鸥
本港保育人士荒岛守护「神话之鸟」
 

(2014年8月14日,香港) 香港观鸟会联同国际鸟盟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公布恢复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计划获得空前成功。为了保育有「神话之鸟」之称的中华凤头燕鸥,我们连续第二年在浙江的韭山以「群居吸引法」招引燕鸥到来繁殖,在5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繁殖季节期间,最少有43只中华凤头燕鸥在铁墩岛(韭山其中一个孤岛)逗留,其中最少有20对在此繁殖,中华凤头燕鸥原本的数量不足50只,今次我们成功招引到占全球数量9成的中华凤头燕鸥到岛上繁殖,并最少有13只幼鸟于8月初成功出巢。这批刚出世的幼鸟加上在岛上逗留的成鸟,刷新单次录得最多中华凤头燕鸥的纪录。对于这数量极稀少的雀鸟来说,是此保育计划的成果令人非常鼓舞。

中华凤头燕鸥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的鸟类,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更被认为已经绝种,「神话之鸟」于2000年才再次在台湾马祖被重新发现,而另一繁殖群亦于2004年在浙江韭山列岛上再次被发现。自2011年起,国际鸟盟与香港观鸟会(国际鸟盟成员)联同浙江省自然博物馆、浙江野鸟会、象山县海洋渔业局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专家团队合作,利用燕鸥模型和鸟声播放等招引方法,于浙江韭山展开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项目。

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项目于2013年的燕鸥繁殖季节在铁墩岛上展开。铁墩岛是一个两公顷大,位于象山县韭山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孤岛。去年有一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出巢,但由于没有作近距离的监测,有关繁殖群体的数据非常少。今年,来自香港的国际鸟盟亚洲部主任研究员陈承彦先生决定留守在这个无人小岛,以确保燕鸥的繁殖不会受到其他因素威胁,并作近距离的监测及纪录。陈先生在设备简陋的小岛上,不眠不休地守护着这种珍稀的雀鸟共三个月,即使遇到两次台风仍坚持留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全球超过9成的中华凤头燕鸥都被招引过来,并且安全地繁殖了下一代。

在这段繁殖季节中,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有关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生态学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对未来的保育管理非常重要,更有助策划更多恢复中华凤头燕鸥种群的项目。承接过去两年的佳绩,研究人员希望把招引项目扩大至舟山县的五峙山,并与台湾的研究人员磋商在马祖展开种群恢复项目。接下来,研究团队希望能够在铁墩岛、五峙山和马祖三地同时实施视听群居吸引法及优化生境,期望能建立一个中华凤头燕鸥繁殖地网络。同时,为了解中华凤头燕鸥迁徙路线及越冬地,研究团队亦提出了凤头燕鸥的环志方案(在鸟脚上套上标有独一编号的卷标)。

陈承彦先生高兴地指出:「随着我们逐渐知道更多有关在中国东部的凤头燕鸥的生物学及迁徙习性,加上设计周详的外展计划及教育项目,相信有助恢复凤头燕鸥以及其他海鸟种群。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这个项目可以促进更多国际间的合作,推动亚洲区内燕鸥和其他海鸟的保育工作。」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总监蒋素珊女士表示:「保育基金多年来积极推动中华凤头燕鸥的保育工作。早于2008年,我们已拨款展开有关的保育项目;于2014年,保育基金亦拨款资助在浙江监察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种群的项目,并在当地进行小区教育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很高兴看见这「极度濒危」的海鸟的生存渐露曙光。我们期望透过此保育项目启发未来的保育工作者,为我们延续保育力量。今年,有两位来自香港大学的学生参加了保育基金的『野外生态保育大学生赞助计划』,亲身踏上铁墩岛,参与陈承彦先生的保育工作。对学生而言,在荒岛进行18天实地保育工作,以及见证中国海鸟保育迈向新的里程碑,绝对是毕生难忘的的宝贵经历。」

这项目得到象山县海洋渔业局、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日本地球环境基金、国家林业局珍稀与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项目、太平洋海鸟组及国际鸟盟防止灭绝计划资助者Mark Constantine的资助。浙江野鸟会提供后勤支持,令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至于招引所需的燕鸥模型及鸟声播放系统则由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管理局( 野生动物无国界)项目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