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保育基金自2006年5月开始,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合作,跟进香港水域内的鲸豚搁浅个案。而海洋公园兽医和海洋哺乳动物团队亦为「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提供技术支援。行动组在收到鲸豚搁浅的举报通知後,会尽快赶达现场,根据尸体的新鲜程度,即场或在海洋公园解剖搁浅鲸豚的尸体,并抽取样本作进一步化验;如果鲸豚为活体搁浅,保育基金会与渔护署及海洋公园研究营救方案。
除了成立和管理全港唯一的「鲸豚搁浅行动组」,保育基金更一直参与政府「海洋哺乳类动物存护工作小组」的工作,定期与社会上不同界别的关注人士会面,当中包括海豚研究员丶科学家丶渔民代表和政府部门代表。保育基金会报告搁浅个案的资料,并与小组成员交流香港鲸豚的保育近况,向政府提供意见,以帮助渔护署检讨香港的中华白海豚和江豚的护理计划。
虽然大部分的鲸豚搁浅个案都属尸体发现,但千万别轻视鲸豚尸体的重要性!透过解剖和样本化验,我们能够从鲸豚尸体上获取很多重要资讯:
为了更有效地了解在香港水域内搁浅鲸豚的死因,并提高诊断死因的准确度,保育基金自2014年4月开始,与香港城市大学 赛马会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 客座助理教授葛展荣博士展开合作,在进行传统解剖前,为在香港搁浅的鲸豚先进行影像解剖。影像解剖以电脑断层扫描及磁力共振扫描的技术,为鲸豚尸体中的器官及组织重建三维(3D)影像,用作诊断其创伤丶病变丶肿瘤丶各种炎症丶感染以致骨折等等,这能获取初部丶甚至是额外的资讯,补充传统解剖的不足,进一步了解搁浅鲸豚的死因。
行动组工作
「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的成员包括保育基金的科学团队丶顾问兽医和保育助理。行动组会随时候命到本港任何一处地方跟进海洋生物搁浅的个案。另外,海洋公园的海洋哺乳类动物部、水族部及兽医团队,亦会因应搁浅物种的情况而提供相应的支援,如为新鲜的搁浅尸体进行详细解剖,或营救活体搁浅的海洋生物。
搁浅个案及数字
现时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种群约为2,500条,当中包括香港的种群;而在香港及邻近水域约有200条江豚。香港近年每年约有20至50宗鲸豚搁浅个案,绝大部分都是於香港水域栖息的中华白海豚和江豚,只有少数属於其他鲸豚品种。但由於大部分尸体被发现时已严重腐烂,难以确认死因,故当中只有约一成的个案可确认死因。
自 2006 年起香港鲸豚搁浅个案统计:
香港鯨豚受到的威脅
由於大部分屍體被發現時已嚴重腐爛,當中只有約一成的個案可確認死因。綜合多年的數據,保育基金總結出香港鯨豚的三大主要死因:
遭渔网或渔具缠绕 鲸豚因被俗称『鬼网』的弃置渔网或渔具缠绕致死是常见的死因:曾有中华白海豚怀疑因头部及尾部被5个共重3.5公斤弃置的渔具缠着而引致死亡;亦有年幼的江豚可能因尾部被渔网缠绕,以致无法上水呼吸而溺毙。「鲸豚搁浅行动组」进行解剖时亦曾於鲸豚的胃部发现渔鈎,可见胡乱弃置渔具会对鲸豚造成威胁。其他海洋生物如被『鬼网』缠绕後无法挣脱,都有机会造成死亡。 |
|
遭船只撞击 部分鲸豚尸体被发现时伤痕累累或有严重创伤,怀疑曾遭船只撞击:曾有江豚尸体在被发现时失去头部或下半身,有可能意外被船只的螺旋桨切去或受其他人类活动影响。另外,行动组或海洋公园兽医为搁浅海豚进行解剖时,曾多次在海豚的胃部发现未被消化的鱼,证明它们尚有觅食能力及於死前曾经进食,而非因病而影响活动能力,极有可能因意外创伤而引致突发死亡。 |
|
感染 肺炎丶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等亦为常见的死因。虽然大部分的海豚搁浅个案都未能确认死因,但在尸体上所抽取的化验样本,有助保育基金丶政府及其他研究中心进一步了解附近水域的健康状况。现时保育基金积极提供样本与多个机构合作,包括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搁浅鲸豚所患的疾病丶香港城市大学研究珠三角的中华白海豚及江豚过往及现时的食物来源丶栖息地及所面对的污染问题,以及中山大学研究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及江豚的觅食习性丶基因关系及年龄等。 |
你如何帮助
|
|
---|---|
热心举报
|
加入基金之友 |
负责任的观豚 |
爱护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