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喜迎大熊猫双胞胎 将继续致力推进大熊猫保育

(香港,2024年9月5日)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喜迎首对于香港出生的大熊猫双胞胎。大熊猫一向以难于繁殖见称,而随着年龄增长,大熊猫成功产子的机会就更微。然而,在海洋公园团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大熊猫盈盈克服困难,于2024年8月15日顺利诞下一对港产大熊猫宝宝。我们期待大熊猫宝宝在海洋公园以及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熊猫中心)动物护理及兽医团队的悉心照顾下茁壮成长。

大熊猫双胞胎(左:双胞胎姊姊;右:双胞胎弟弟)
相片提供:海洋公园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的野生大熊猫数量已从1980年代的约1,100只增至近1,900只。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总监祝效忠表示:「这对在香港出生的大熊猫双胞胎为我们的大熊猫保育工作打了一支强心针。作为标志性的哺乳类物种,大熊猫的保育工作能间接保护共存于同一栖息地的众多其他物种。有见及此,我们致力拓展对这一独特物种的保育和教育工作。」

推进大熊猫保育

保育基金深知大熊猫保育的重要性,一直坚守专业及投放大量资源,确保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香港大熊猫保育会(HKSPC)于 1999年成立,后合并成为今天的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多年来都将大熊猫列为重点保育物种。至今,保育基金已投入超过港币3,000万元,支持超过90个与野生大熊猫相关的保育研究、自然教育及能力建设项目。保育基金多年来致力修复多个大熊猫栖息地、人工恢复竹林等,总保护面积超过375平方公里。

保育基金的资助项目培训了国内超过1,100名前线人员,协助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提升管理水平及推动可持续保育措施,并设立3条大熊猫廊道,减少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影响,并直接推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禁牧,进一步保护了大熊猫的天然栖息地。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大地震影响遍及国内83%的大熊猫栖息地,亦是我们保育历程重要的转折点。保育基金当时立即成立「大熊猫基地震后重建基金」,以支持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包括卧龙的繁育及研究中心和关键研究站。其后,我们紧守对大熊猫保育的承诺,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地区当局紧密合作至今,继续资助及实施多个大熊猫的保育项目。

近期的创新研究项目

保育基金将继续支持推动大熊猫保育的研究。由昆山杜克大学环境科学助理教授李彬彬博士带领、为期近6年(2018年7月至2024年5月)的项目调查了放牧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放牧。研究量化了牲畜放牧对大熊猫所需的竹林生态系统和其他植被造成的损害,通过监测草食性和肉食性哺乳动物的数量以及植被密度,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有效的放牧管理政策。其中关键成果是在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行全面禁牧,并为村民制定替代方案: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小河沟片区的龙池村试验推广可持续生计发展计划,旨在提高社区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意识(特别是大熊猫),并培养对可持续放牧管理的共识。要实现大熊猫的有效保育,需要配合一套灵活的系统,结合科学监测、市场机制和社区共管,确保大熊猫栖息地以及依赖其生存的众多物种得到长期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可持续放牧及管理措施研究
相片提供:李彬彬博士

另一个现正进行、由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德生教授带领的项目旨在深入了解被放归的大熊猫如何适应野外生活。尽管野化放归之路尚算顺利,但针对大熊猫适应过程的行为研究仍然缺乏。这项研究能够追踪被放归大自然的大熊猫的觅食策略和去向,并与野生大熊猫进行比较,进而分析目前现有放归模式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并回馈到放归工作的管理中,为大熊猫或其他濒危物种的放归提供借鉴。

保育基金将继续致力推进大熊猫保育,随着海洋公园大熊猫动物保育大使的到来,我们展望能通过积极推动教育和社区参与计划,提升公众对这个独特物种的理解和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