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呼吁公众关注香港鲸豚搁浅问题
截至今年五月已有17宗搁浅个案 反映问题越趋严重

香港,2023年6月1日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一直关注香港鲸豚保育及搁浅的议题。保育基金自2006年起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合作,跟进香港水域内的鲸豚搁浅个案,而海洋公园的兽医和动物护理团队亦为「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提供技术支援。保育基金每年大约处理三十多宗个案,然而截至今年五月,已出现多达17宗个案,反映情况严峻,令人忧虑。

综合多年的数据,保育基金发现大部分能够辨别死因的鲸豚搁浅个案中,人类活动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当中「遭渔网或渔具缠绕」是香港鲸豚的头号杀手之一,而「遭船只撞击」和「肺部感染」(包括肺炎、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等)亦为常见的死因。在今年发生的鲸豚搁浅个案当中,特别有数宗个案需要多加关注:

个案一:
在今年1月12日,行动组于清水湾乡村俱乐部发现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尸体,经调查后发现其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江豚,需要母亲的照顾,唯因为受到渔具缠绕而与母亲分开,阻碍它上水换气,增加其窒息机会,最终导致死亡。同时亦于其尸体发现有寄生性肺炎。

个案二:
在今年3月5日,行动组亦于清水湾乡村俱乐部附近石滩发现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尸体,其胃部饱满,身体状况良好。唯其鳍和鳍翼有多处受渔网缠绕而造成的扎痕伤口,同时亦于其气管内出现泡沫,相信因受渔网缠绕而未能上水换气引致窒息溺毙。

个案三:
在3月9日,行动组于大屿山石壁亦发现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尸体,经调查后发现其身体多处出现因受渔网缠绕而造成的扎痕伤口,相信死因为受到渔网缠绕而导致死亡。

人类活动往往为鲸豚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其中化学物品、废水、塑胶垃圾及渔网工具等会导致海洋污染,严重影响它们的生活,它们亦会因误食或受到污染物的伤害,造成不同的严重疾病甚至死亡。另外,船只和海洋工程会带来噪音污染,影响鲸豚的听觉和沟通能力,导致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主席陈晴表示:「鲸豚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比上年同期,我们发现搁浅个案有上升趋势,反映海洋污染、海岸线开发以及捕捞活动等正在加剧影响鲸豚及其栖息地。我们呼吁公众关注问题,并支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强保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鲸豚受伤或死亡的风险,以确保香港的鲸豚族群能够繁衍生息,维持生态平衡。保育基金会继续与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合作,致力保护香港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保育基金呼吁市民如发现活体搁浅鲸豚或鲸豚尸体,应尽快致电政府1823电话中心举报,并提供姓名、联络电话、发现搁浅鲸豚的日期、时间及地点、搁浅鲸豚的情况,以及搁浅鲸豚的体长及特征,让行动组能够得到有用的资讯,尽快作出处理。

要有效减少鲸豚搁浅个案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夏日将至,在进行水上活动时,市民应尽量避免在船上使用洗头水和淋浴露,以免未受处理的化学物直接污染海洋环境;同时,不要在海上或泳滩乱抛垃圾,减低人类活动对鲸豚栖息地和海洋生态的破坏。渔民亦应妥善处理需要丢弃的渔具或渔网,避免意外流进海洋而影响鲸豚。市民平时在海滩上可多加留意,如发现有丢弃的渔具或渔网,都可以将它们放置到附近的垃圾桶,降低它们流进海洋的风险。

不负责或不受监管的观豚活动亦会为野生中华白海豚带来滋扰。市民在参与观豚活动时应避免触摸、喂饲或伤害海豚,亦可提醒船上的驾驶员要以缓慢而稳定的速度航行,并与海豚保持100米的距离,避免追逐或穿越海豚游弋的路线。市民在出海观豚前应先阅读渔护署的『观豚活动守则』,做好个人准备,以减低人类对野生海豚造成的影响和骚扰。

「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在收到鲸豚搁浅的举报后,会尽快赶达现场,根据尸体的新鲜程度,即场或在「香港海洋生物救护及教育中心」解剖搁浅鲸豚的尸体,并抽取样本作进一步化验。如属活体搁浅,行动组会联同渔护署及海洋公园商讨及决定营救搁浅鲸豚的方案。

香港海洋生物救护及教育中心位于香港海洋公园,该中心由「汇丰一百五十周年慈善计划」资助,是亚洲首间兼备传统与虚拟解剖动物设施的综合研究及教育中心。中心于每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均会开放予公众参观,提供导赏团讲解保育基金的海洋生物保育及搁浅行动工作。如欲了解更多详情,请按此到保育基金网站了解。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