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报「有晴天地」7月号

2015年7月2日:还马蹄蟹天然栖息地

最近有美国科学家发出严厉警告,人类或踏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我们并非先知,无法评论该预言,但请大家看以下数据:自1900年起百多年间,已有477个物种消失,「自然」情况下或需时一万年才发生。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数据显示,每年至少有50个物种濒临灭绝! 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马蹄蟹 (鲎) 据说是最古老物种之一,或早于4亿多年前出现,被称为「活化石」的牠们斗志顽强,避过了即使恐龙也绝种的生物大灭绝时代。可是单单在香港,由于栖息地萎缩、环境污染、被活捉作食用等因素,使到大部分泥滩的马蹄蟹数量已大跌约九成,难道牠们就此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

我们要联合各界的力量,配合科学研究来打这一场持续生态保卫赛。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OPCF) 多年来赞助各科研单位的保育马蹄蟹工作,如2006年起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透过优化人工繁殖技术,并于海洋公园展示马蹄蟹推广保育讯息。2009年双方开展「马蹄蟹校园保姆计划」,至今有逾2,700名学生参与,逾1,200只马蹄蟹放归野外,让同学们得培养作为保姆的责任心,对保育的坚持与习惯,也学会照料马蹄蟹的知识技术,藉此将保育信息广传小区。

今年6月,OPCF在日本召开的第三届马蹄蟹科学及保育国际工作坊上,与120名来自12个国家及地区与会者分享多年的推广公众教育活动;我们更主持了一个关于保育教育及提高公众意识的工作坊,将香港的经验分享至国际社会。

正如前述,唤醒各界关注及参与也是重点。过去两年,OPCF已动员10间企业近500名义工进行近20次泥滩清洁活动,争取保护马蹄蟹的栖息地。其次,企业版的「马蹄蟹企业保姆计划」也于上月展开,太古地产已率先报名。每位市民也可直接捐款加入「基金之友」,并参与泥滩清洁活动,齐齐还马蹄蟹一个天然栖息地!

2015年7月9日:保育基金迈向国际

不经不觉,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OPCF) 成立已20年了。多年来我们见证着亚洲地区急速城市化和经济开发,人和大自然的冲突愈来愈多,体会长期及专注的保育工作作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于2005年始,我们从保育区内鲸豚及大熊猫拓展至其他物种,连同2015/16年度的累计资助逾400个项目达5,800万元,遍及亚洲区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种受危物种。不过,要取得成效,除了财政支持上,更有赖持续的科学研究,各方政府与持份者通力合作,将小区的保育意识升华为保育行动。

由本月起的财政年度,OPCF继续拨款近千万港元支持数十个保育动物计划,例如资助多个为期三年的项目,三亚中华白海豚种群生态及其与毗邻海域群体的关系,内地和印度尼西亚的中华凤头燕鸥保育研究,以及保育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红毛猩猩之主要栖息地。

各种保育活动及支持项目,全赖海洋公园当局及游客多年来的支持,以及商界伙伴与众多市民的捐献和亲身参与,让OPCF将港人的关爱,转化为亚洲区内一个具有国际前瞻性的保育慈善信托基金。我们再次呼吁热心市民踊跃加入成为「基金之友」,并支持8月1日的港岛区卖旗日,携手为野生生态贡献汗水。

2015年7月16日:痛失幼小白海豚

首先容我报告一组令人哀伤的数字,本港今年头半年鲸豚搁浅个案创新高,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统计,单单在6月,我们「鲸豚搁浅行动组」已跟进六宗个案,其中五条更是幼小中华白海豚! 这记录是 2007至2014年间年幼白海豚搁浅个案的全年平均数。同时,上半年我们跟进的鲸豚搁浅个案达25宗,远超于过去八年平均数的19宗!

6月份的五宗搁浅倨案,估计都是由外力撞击造成,包括在四宗白海豚的伤口发现脊椎骨裂开,可说见者犹怜,另一宗竟是失去部分头颅及整条尾鳍,状甚可怖。据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赞助中山大学吴玉萍教授于2012年的研究显示,包括香港的珠江口附近生活的白海豚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对于环境转变,例如气候转变或严重污染的适应力也较低。另有研究指出,母豚累积的毒素,高达八成可以透过母乳传至初生及年幼海豚,特别是污染对幼豚的影响更比成年海豚为高。

虽然我们未必能确认海豚由于患病、创伤或甚么原因致死,但日益繁忙的海上交通或建筑工程,跨海域的污染物或垃圾,都加剧干扰海豚的生活,无可避免地增加了牠们的生存压力。炎夏已来临了,我们会参加不同的海上活动或到海边游玩,我呼吁每位市民在海边游玩时留意附近会否有鲸豚搁浅个案,请不必犹豫联系渔护署或我们行动组,争取每分每秒拯救牠们或协助牠们康复;尽早了解鲸豚受伤或致死原因,避免海豚尸体在数天内快速腐坏而无法确定死因。个人生活上,保护牠们的最佳方法就是选用环保产品,小心处理垃圾及减少使用胶袋等,尽量减低人类对海洋生态的负荷。

2015年7月23日:巴拉望龟绝处逢生

保育业界原先估计,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的巴拉望龟在全球仅余约有二千五百只;峰回路转的是,今年6月菲律宾破获一宗达四千只的庞大野生珍稀龟只走私案,其中约三千只就是巴拉望龟,极有可能将当地的巴拉望龟几乎一网打尽。虽然我们为拯救了这宗极度濒危物种而感到欣慰;但看到走私客不惜灭绝物种的猖獗程度,也实在难以释怀。

无巧不成书,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OPCFHK) 适逢其会,实地参与这批极度濒危巴拉望龟的拯救工作。OPCFHK于6月20日接获Katala基金会寻求国际社会捐款及提供兽医护理协助的紧急呼吁,我们立刻启动应变措施,资助海洋公园兽医总监马伯乐在两天内携同药品及物资抵达前线。首天拯救队就对全部巴拉望龟进行体检,并指导当地员工协助检查,分流不同健康状况的龟只,发现很多受到感染背甲受伤、眼睛发炎、脱水及虚弱等症状。首批较健康的巴拉望龟已于6月23日放归野外;其后拯救队连日针对体质较差的龟只注射抗生素、补充食物和水分等治疗,累计放归野外的巴拉望龟已达二千多只。

OPCFHK 曾于2012年赞助Katala基金会为期一年半的保育项目,包括野外调查,公众教育,提高当地小区关注这极度濒危物种。其实巴拉望龟受菲律宾野生动物法案保护,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所有该物种的国际贸易都应受到严格规限。

可是,由于国际宠物市场及食材上对淡水龟的需求甚众,促使走私客违法捕捉及偷运。难道为了个人口腹之欲、或玩赏之用,人类就放任让一个物种灭绝,试问于心何忍?

2015年7月30日:买旗支持鱼类普查

你知道在香港有时也能看到全球体积最大的鱼类 – 鲸鲨吗? 上周有渔民在东龙岛附近海面发现一条近5米长的鲸鲨游弋,令海洋生物观察者异常兴奋。根据近年纪录,在2008、2010及2012年的6、7月份本港都有鲸鲨出没纪录。别看鲸鲨是大块头,牠们以滤食浮游生物如磷虾及小鱼为生,有迁徙的习性,洄游于热带及温带的水域。

曾有一宗有趣科研纪录:在2012年台湾宜兰水域,渔民误捕一条鲸鲨后放归海洋,竟然在2013年4月于1,600公里外的菲律宾南莱特省海域拍摄到另一条鲸鲨,并经过相片辨认为同一个体!这是国际保育界上首个跨地域的配对行动。因此,香港与台湾及菲律宾之间的海域,相信就是部分鲸鲨的迁移路线。

本港近年下了很大决心来保育海洋生物,包括于在2012年底禁止拖网捕鱼,争取复原海床和海洋资源,有利渔业可持续发展。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OPCF) 于2014年开始普查珊瑚鱼,建立一个让市民随时查阅的数据库,来记录本港水域内珊瑚鱼多样性、分布及数量等资料,方便政府长期监察鱼类资源及海洋空间的规划。2014年OPCF下潜超过百次,记录到本港水域有175个珊瑚鱼品种;更发现了香港非常罕见、又列为「濒危」的苏眉与香港红斑,以及本港未有记录的品种:黄纹拟鲈和歌衔鰕虎鱼。今年度的普查已于4月开始,期待稍后与各位分享最新普查成果。

这么有意义的海洋普查活动,其实每位市民都可参与。OPCF于8月1日在港岛区进行卖旗筹款活动,就是用作支持本港鲸豚、马蹄蟹及珊瑚鱼保育工作,于旗纸上更印有OPCF在亚洲区共60款正资助的研究物种 (OPCF网页上列有这些物种资料)。买旗既可支持保育活动,又可学习保育知识,何乐而不为,这个周六我就约定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