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irlady's Column on Metro Daily - Mar 2015

(published on Metro Daily, in Chinese only)

2015年3月5日: 迎接樹熊 反思生活方式

今年3月是海洋公園的大日子,就是市民可以探望南澳州政府送贈給香港的三隻小樹熊。這個消息傳出後,特別是家長們,估計你家裏的小孩也開始嚷着,要盡快一睹小樹熊的風采吧。

樹熊外形精靈可愛,動作趣致,非常討人憐愛。也許你沒想到,牠們原來就如袋鼠一樣,同屬哺乳類的有袋類動物,胎兒出生後,就住在媽媽的育兒袋裏面長達六個月,依賴母乳維生。如果市民看到樹熊BB藏身在小樹熊媽咪的育兒袋內,伸出頭來和你打招呼時,相信平時的煩惱都會一掃而空,不期然綻出笑容來。

樹熊長大後喜歡吃含毒素的尤加利樹葉,但牠們的腸道細菌可以分解毒素。此外,牠們每天必須睡覺18-20小時以減少消耗能量,也讓人感覺到牠們整天懶洋洋卻又可愛的樣子。

雖然樹熊並非瀕危物種,但牠們也面臨棲息地被破壞和分割的威脅,例如每年到汽車撞死的樹熊達數以千計!近年人類開始意識到必須學習與大自然及野生動物和諧共存,提倡簡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在衣食住行方面優先選擇對破壞環境較低的產品。

舉例說,日常生活中的餅乾、雪糕、洗頭水或唇膏,都含有棕櫚油成份。包括印尼等地區大規模砍伐樹林改種有利可圖的棕櫚樹,使大量野生動物無枝可依,例如「極度瀕危」的蘇門答臘紅毛猩猩,及「瀕危」的婆羅洲紅毛猩猩等備受威脅。由於紅毛猩猩的食物鏈被破壞,被迫闖進農戶附近覓食,因此危及到農作物,造成人類與紅毛猩猩之間的衝突。

今日城市人無法避免使用含棕櫚油的產品,但可以多留意食物標籤,支持那些承諾使用可持續發展棕櫚油的生產商,或優先購買棕櫚油的替代產品等。

2015年3月12日: 讓孩子一起體會海洋保育

前幾天我和1,000多名市民度過了一個有意義及開心的三八婦女節! 那天是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首次舉辦「生態保衛賽」慈善跑活動,大家扶老攜幼、熱情參與,處處歡樂笑聲。我們主辦單位的各位同事們不但樂在其中,見到如此盛況更感到非常振奮。

今次生態賽慈善跑活動取得成功,與幾位關心大自然的重量級媽媽積極參與有直接關係。她們就是四度奪得奧運會女子乒乓球金牌運動員的張怡寧、以及兩位知名美女媽咪 Suki徐淑敏及Cara. G。那天三位媽咪一早就來到數碼港,為千餘名「海洋生物」及「保育達人」打氣,並共同主持頒獎典禮,向公眾傳達保育海洋已是刻不容緩的信息。

除了前面幾位重量級媽咪身體力行,帶同小孩一起參與之外,我更高興看到許外市民一家大小參加慈善跑活動;此外,還有商界代表、專業及業餘跑手都熱情參與。參賽者各出奇謀,穿上不同創意服飾出席,包括模仿海星、水母等可愛的海洋生物,甚至披上大海豚公仔,載欣載奔,完成6.6公里路程,共同表達愛護海洋的心願。

透過生態保衛賽活動,參賽者在過程中,可身歷其境體驗到「海洋殺手」的追捕、垃圾或漁網等障礙物纏繞,讓市民切身感受到海洋垃圾、過度捕魚、各種污染等問題,對海洋生態所帶來的各種威脅。雖然今次活動成功地獲得公眾的關注,可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必須以身作則,把握不同機會,與兒女們多多溝通保育野生生態的重要性;我更希望培養我的兒子日後自發地保護環境;而非「媽咪說不可做甚麼」。

為海洋發力是一項持續性的社會工程,必須地球圈的每一分子、鄰近地區通力合作、你我上下齊心、努力傳承、一磚一瓦地模造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今次慈善跑活動只是一個開始,如果能激起你們或孩子們的決心,逐漸改變生活上的習慣,願意多付一分力量,更多關注海岸清潔、或支持保育海洋,那就是對我們工作的確認,激勵我們加倍努力,為海洋更加發力。

2015年3月19日: 中華鱘的告急

到訪過香港海洋公園的朋友們,應該都看過中國特有的中華鱘了,可以說相當熟悉牠們龐大的身影和習性;然而,野外生長的中華鱘卻受到人類發展的持續威脅,徘徊於絕種邊緣‥‥‥

早於2010年,內地贈予數條中華鱘到海洋公園讓香港市民觀賞,藉此機會,大大提高了市民對保育淡水生物的重視。你們是否記得,較早前有六條中華鱘被送返內地,參與研究機構的保育計劃。透過被植入晶片及放歸自然後,科研人員可更多了解中華鱘的生命歷程。中華鱘被譽為「海中活化石」,據說在地球上存活了一億四千萬年;但時至今日,牠們的生存環境愈來愈惡劣,雖然相關的研究及保育工作刻不容緩地展開,但仍面臨前所未有的野外絕種危機。

中華鱘只生長在中國長江流域。在出生數個月後,會順流而下游到大海中生活。當長大成熟後,牠們會逆流尋根,遷徙3,000公里之外,游回出生的地方──長江上游產卵。據了解,長江三峽大壩的工程令中華鱘的遷徙及繁殖路線被截斷,更帶來水流改變、污染等危機,加上海上交通繁重等問題,使居住的環境不斷惡化。令人婉惜的是,於2007年在全條長江流域裡,科研人員只發現少於260條可繁殖的成魚。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於2014年9月發表研究報告:於2013年在中華鱘僅存的唯一產卵地──葛洲壩下游,竟然未能發現到任何中華鱘產下的卵,或中華鱘幼魚! 若此情況沒有改善,野生中華鱘或將絕種!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十分重視中華鱘面臨野外絕種的重大危機,為了拯救牠們脫離瀕臨絕種的邊緣,保育基金正聯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資助該機構研究長江生態環境與中華鱘幼魚分布之間的關係,希望了解牠們怎樣選擇覓食地點,可以更有效地規劃保護區及制定保育政策。

人類急劇發展,長期疏忽了生態保育的工作,無疑已嚴重威脅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彌補過往對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我們必須同心協力,重新調整對物欲的需要,更著緊支持生態教育及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