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呼籲公眾關注香港鯨豚擱淺問題
截至今年五月已有17宗擱淺個案 反映問題越趨嚴重

(香港,2023年6月1日)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一直關注香港鯨豚保育及擱淺的議題。保育基金自2006年起與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合作,跟進香港水域內的鯨豚擱淺個案,而海洋公園的獸醫和動物護理團隊亦為「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提供技術支援。保育基金每年大約處理三十多宗個案,然而截至今年五月,已出現多達17宗個案,反映情況嚴峻,令人憂慮。

綜合多年的數據,保育基金發現大部分能夠辨別死因的鯨豚擱淺個案中,人類活動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當中「遭漁網或漁具纏繞」是香港鯨豚的頭號殺手之一,而「遭船隻撞擊」和「肺部感染」(包括肺炎、寄生蟲和細菌感染等)亦為常見的死因。在今年發生的鯨豚擱淺個案當中,特別有數宗個案需要多加關注:

個案一:
在今年1月12日,行動組於清水灣鄉村俱樂部發現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屍體,經調查後發現其為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江豚,需要母親的照顧,唯因為受到漁具纏繞而與母親分開,阻礙牠上水換氣,增加其窒息機會,最終導致死亡。同時亦於其屍體發現有寄生性肺炎。

個案二:
在今年3月5日,行動組亦於清水灣鄉村俱樂部附近石灘發現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屍體,其胃部飽滿,身體狀況良好。唯其鰭和鰭翼有多處受漁網纏繞而造成的紮痕傷口,同時亦於其氣管內出現泡沫,相信因受漁網纏繞而未能上水換氣引致窒息溺斃。

個案三:
在3月9日,行動組於大嶼山石壁亦發現一具雌性的年幼江豚屍體,經調查後發現其身體多處出現因受漁網纏繞而造成的紮痕傷口,相信死因為受到漁網纏繞而導致死亡。


人類活動往往為鯨豚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威脅,其中化學物品、廢水、塑膠垃圾及漁網工具等會導致海洋污染,嚴重影響牠們的生活,牠們亦會因誤食或受到污染物的傷害,造成不同的嚴重疾病甚至死亡。另外,船隻和海洋工程會帶來噪音污染,影響鯨豚的聽覺和溝通能力,導致牠們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響。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陳晴表示:「鯨豚是海洋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比上年同期,我們發現擱淺個案有上升趨勢,反映海洋污染、海岸線開發以及捕撈活動等正在加劇影響鯨豚及其棲息地。我們呼籲公眾關注問題,並支持政府和相關機構加強保育工作,採取有效措施減少鯨豚受傷或死亡的風險,以確保香港的鯨豚族群能夠繁衍生息,維持生態平衡。保育基金會繼續與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合作,致力保護香港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

保育基金呼籲市民如發現活體擱淺鯨豚或鯨豚屍體,應盡快致電政府1823電話中心舉報,並提供姓名、聯絡電話、發現擱淺鯨豚的日期、時間及地點、擱淺鯨豚的情況,以及擱淺鯨豚的體長及特徵,讓行動組能夠得到有用的資訊,盡快作出處理。

要有效減少鯨豚擱淺個案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夏日將至,在進行水上活動時,市民應盡量避免在船上使用洗頭水和淋浴露,以免未受處理的化學物直接污染海洋環境;同時,不要在海上或泳灘亂拋垃圾,減低人類活動對鯨豚棲息地和海洋生態的破壞。漁民亦應妥善處理需要丟棄的漁具或漁網,避免意外流進海洋而影響鯨豚。市民平時在海灘上可多加留意,如發現有丟棄的漁具或漁網,都可以將它們放置到附近的垃圾桶,降低它們流進海洋的風險。

不負責或不受監管的觀豚活動亦會為野生中華白海豚帶來滋擾。市民在參與觀豚活動時應避免觸摸、餵飼或傷害海豚,亦可提醒船上的駕駛員要以緩慢而穩定的速度航行,並與海豚保持100米的距離,避免追逐或穿越海豚游弋的路線。市民在出海觀豚前應先閱讀漁護署的『觀豚活動守則』,做好個人準備,以減低人類對野生海豚造成的影響和騷擾。

「海洋生物擱淺行動組」在收到鯨豚擱淺的舉報後,會儘快趕達現場,根據屍體的新鮮程度,即場或在「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解剖擱淺鯨豚的屍體,並抽取樣本作進一步化驗。如屬活體擱淺,行動組會聯同漁護署及海洋公園商討及決定營救擱淺鯨豚的方案。

香港海洋生物救護及教育中心位於香港海洋公園,該中心由「滙豐一百五十周年慈善計劃」資助,是亞洲首間兼備傳統與虛擬解剖動物設施的綜合研究及教育中心。中心於每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均會開放予公眾參觀,提供導賞團講解保育基金的海洋生物保育及擱淺行動工作。如欲了解更多詳情,請按此到保育基金網站了解。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