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有晴天地」7月號

201572還馬蹄蟹天然棲息地

最近有美國科學家發出嚴厲警告,人類或踏入了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代。我們並非先知,無法評論該預言,但請大家看以下數據:自1900年起百多年間,已有477個物種消失,「自然」情況下或需時一萬年才發生。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資料顯示,每年至少有50個物種瀕臨滅絕! 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馬蹄蟹 (鱟) 據說是最古老物種之一,或早於4億多年前出現,被稱為「活化石」的牠們鬥志頑強,避過了即使恐龍也絕種的生物大滅絕時代。可是單單在香港,由於棲息地萎縮、環境污染、被活捉作食用等因素,使到大部分泥灘的馬蹄蟹數量已大跌約九成,難道牠們就此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

我們要聯合各界的力量,配合科學研究來打這一場持續生態保衛賽。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多年來贊助各科研單位的保育馬蹄蟹工作,如2006年起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透過優化人工繁殖技術,並於海洋公園展示馬蹄蟹推廣保育訊息。2009年雙方開展「馬蹄蟹校園保姆計劃」,至今有逾2,700名學生參與,逾1,200隻馬蹄蟹放歸野外,讓同學們得培養作為保姆的責任心,對保育的堅持與習慣,也學會照料馬蹄蟹的知識技術,藉此將保育信息廣傳社區。

今年6月,OPCF在日本召開的第三屆馬蹄蟹科學及保育國際工作坊上,與120名來自12個國家及地區與會者分享多年的推廣公眾教育活動;我們更主持了一個關於保育教育及提高公眾意識的工作坊,將香港的經驗分享至國際社會。

正如前述,喚醒各界關注及參與也是重點。過去兩年,OPCF已動員10間企業近500名義工進行近20次泥灘清潔活動,爭取保護馬蹄蟹的棲息地。其次,企業版的「馬蹄蟹企業保姆計劃」也於上月展開,太古地產已率先報名。每位市民也可直接捐款加入「基金之友」,並參與泥灘清潔活動,齊齊還馬蹄蟹一個天然棲息地!

201579保育基金邁向國際

不經不覺,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成立已20年了。多年來我們見證著亞洲地區急速城市化和經濟開發,人和大自然的衝突愈來愈多,體會長期及專注的保育工作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

於2005年始,我們從保育區內鯨豚及大熊貓拓展至其他物種,連同2015/16年度的累計資助逾400個項目達5,800萬元,遍及亞洲區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百種受危物種。不過,要取得成效,除了財政支援上,更有賴持續的科學研究,各方政府與持份者通力合作,將社區的保育意識昇華為保育行動。

由本月起的財政年度,OPCF繼續撥款近千萬港元支援數十個保育動物計劃,例如資助多個為期三年的項目,三亞中華白海豚種群生態及其與毗鄰海域群體的關係,內地和印尼的中華鳳頭燕鷗保育研究,以及保育印尼婆羅洲紅毛猩猩之主要棲息地。

各種保育活動及支援項目,全賴海洋公園當局及遊客多年來的支持,以及商界夥伴與眾多市民的捐獻和親身參與,讓OPCF將港人的關愛,轉化為亞洲區內一個具有國際前瞻性的保育慈善信託基金。我們再次呼籲熱心市民踴躍加入成為「基金之友」,並支持8月1日的港島區賣旗日,攜手為野生生態貢獻汗水。

2015年7月16日:痛失幼小白海豚

首先容我報告一組令人哀傷的數字,本港今年頭半年鯨豚擱淺個案創新高,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統計,單單在6月,我們「鯨豚擱淺行動組」已跟進六宗個案,其中五條更是幼小中華白海豚! 這記錄是 2007至2014年間年幼白海豚擱淺個案的全年平均數。同時,上半年我們跟進的鯨豚擱淺個案達25宗,遠超於過去八年平均數的19宗!

6月份的五宗擱淺倨案,估計都是由外力撞擊造成,包括在四宗白海豚的傷口發現脊椎骨裂開,可說見者猶憐,另一宗竟是失去部分頭顱及整條尾鰭,狀甚可怖。據海洋公園保育基金贊助中山大學吳玉萍教授於2012年的研究顯示,包括香港的珠江口附近生活的白海豚種群遺傳多樣性很低,對於環境轉變,例如氣候轉變或嚴重污染的適應力也較低。另有研究指出,母豚累積的毒素,高達八成可以透過母乳傳至初生及年幼海豚,特別是污染對幼豚的影響更比成年海豚為高。

雖然我們未必能確認海豚由於患病、創傷或甚麼原因致死,但日益繁忙的海上交通或建築工程,跨海域的污染物或垃圾,都加劇干擾海豚的生活,無可避免地增加了牠們的生存壓力。炎夏已來臨了,我們會參加不同的海上活動或到海邊遊玩,我呼籲每位市民在海邊遊玩時留意附近會否有鯨豚擱淺個案,請不必猶豫聯繫漁護署或我們行動組,爭取每分每秒拯救牠們或協助牠們康復;盡早了解鯨豚受傷或致死原因,避免海豚屍體在數天內快速腐壞而無法確定死因。個人生活上,保護牠們的最佳方法就是選用環保產品,小心處理垃圾及減少使用膠袋等,盡量減低人類對海洋生態的負荷。

2015723巴拉望龜絕處逢生

保育業界原先估計,被列入極度瀕危物種的巴拉望龜在全球僅餘約有二千五百隻;峰迴路轉的是,今年6月菲律賓破獲一宗達四千隻的龐大野生珍稀龜隻走私案,其中約三千隻就是巴拉望龜,極有可能將當地的巴拉望龜幾乎一網打盡。雖然我們為拯救了這宗極度瀕危物種而感到欣慰;但看到走私客不惜滅絕物種的猖獗程度,也實在難以釋懷。

無巧不成書,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HK) 適逢其會,實地參與這批極度瀕危巴拉望龜的拯救工作。OPCFHK於6月20日接獲Katala基金會尋求國際社會捐款及提供獸醫護理協助的緊急呼籲,我們立刻啟動應變措施,資助海洋公園獸醫總監馬伯樂在兩天內攜同藥品及物資抵達前線。首天拯救隊就對全部巴拉望龜進行體檢,並指導當地員工協助檢查,分流不同健康狀況的龜隻,發現很多受到感染背甲受傷、眼睛發炎、脫水及虛弱等症狀。首批較健康的巴拉望龜已於6月23日放歸野外;其後拯救隊連日針對體質較差的龜隻注射抗生素、補充食物和水分等治療,累計放歸野外的巴拉望龜已達二千多隻。

OPCFHK 曾於2012年贊助Katala基金會為期一年半的保育項目,包括野外調查,公眾教育,提高當地社區關注這極度瀕危物種。其實巴拉望龜受菲律賓野生動物法案保護,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所有該物種的國際貿易都應受到嚴格規限。

可是,由於國際寵物市場及食材上對淡水龜的需求甚眾,促使走私客違法捕捉及偷運。難道為了個人口腹之慾、或玩賞之用,人類就放任讓一個物種滅絕,試問於心何忍?

2015730日:買旗支持魚類普查

你知道在香港有時也能看到全球體積最大的魚類 – 鯨鯊嗎? 上周有漁民在東龍島附近海面發現一條近5米長的鯨鯊游弋,令海洋生物觀察者異常興奮。根據近年紀錄,在2008、2010及2012年的6、7月份本港都有鯨鯊出沒紀錄。別看鯨鯊是大塊頭,牠們以濾食浮游生物如磷蝦及小魚為生,有遷徙的習性,洄游於熱帶及溫帶的水域。

曾有一宗有趣科研紀錄:在2012年台灣宜蘭水域,漁民誤捕一條鯨鯊後放歸海洋,竟然在2013年4月於1,600公里外的菲律賓南萊特省海域拍攝到另一條鯨鯊,並經過相片辨認為同一個體!這是國際保育界上首個跨地域的配對行動。因此,香港與台灣及菲律賓之間的海域,相信就是部分鯨鯊的遷移路線。

本港近年下了很大決心來保育海洋生物,包括於在2012年底禁止拖網捕魚,爭取復原海床和海洋資源,有利漁業可持續發展。海洋公園保育基金 (OPCF) 於2014年開始普查珊瑚魚,建立一個讓市民隨時查閱的資料庫,來記錄本港水域內珊瑚魚多樣性、分布及數量等資料,方便政府長期監察魚類資源及海洋空間的規劃。2014年OPCF下潛超過百次,記錄到本港水域有175個珊瑚魚品種;更發現了香港非常罕見、又列為「瀕危」的蘇眉與香港紅斑,以及本港未有記錄的品種:黃紋擬鱸和歌銜鰕虎魚。今年度的普查已於4月開始,期待稍後與各位分享最新普查成果。

這麼有意義的海洋普查活動,其實每位市民都可參與。OPCF於8月1日在港島區進行賣旗籌款活動,就是用作支持本港鯨豚、馬蹄蟹及珊瑚魚保育工作,於旗紙上更印有OPCF在亞洲區共60款正資助的研究物種 (OPCF網頁上列有這些物種資料)。買旗既可支持保育活動,又可學習保育知識,何樂而不為,這個周六我就約定你們了!